准分子激光高压电源放电稳定性建模研究
准分子激光器作为半导体光刻、医疗等领域的关键光源,其输出稳定性直接取决于高压电源放电过程的精确控制。放电稳定性建模涉及气体动力学、电路响应、时序同步及热效应等多物理场耦合,是提升激光器性能的核心技术方向。
1. 气体动力学与放电稳定性建模
准分子激光器的放电稳定性首先受工作气体特性的影响。以ArF激光器(193 nm)为例,缓冲气体种类直接决定放电过程中的电子密度分布和预电离效果。研究表明:
• 当氖气(Ne)作为缓冲气体时,阴极附近的电子耗尽层宽度(约7 μm)和鞘层宽度(约11 μm)显著小于氦气(He)体系(分别为15 μm和20 μm)。这是由于氖气的步进电离和二次电离过程更复杂,可补充自由电子,抑制局部电场畸变。
• 添加微量氙气(Xe)可进一步优化放电稳定性。Xe的电离能(12.1 eV)低于Ne的激发态辐射光子能量(14.6 eV),通过光电离(Xe + hν → Xe⁺ + e⁻)增加初始电子密度,降低放电阈值电压约15%,并加速放电区域扩展。
流体动力学模型可量化上述过程:通过求解玻尔兹曼方程描述电子碰撞反应,结合粒子连续性方程和电场自洽方程,模拟极板间电压、电流和光子数密度的瞬态演化,预测放电周期(Ne体系约120 ns)与光脉冲长度(Ne体系约25 ns)。
2. 双腔同步与脉冲时序控制模型
高重频双腔准分子激光器(如主振荡腔MO与功率放大腔PA)需严格同步(抖动<±5 ns),否则导致种子光放大效率下降。同步控制需解决四类抖动源:
• 电源起始电压抖动:采用高精度直流电源(误差<1‰)为双腔同时充电。
• 时序漂移:通过阻抗匹配电路和恒比定时芯片测量MO/PA实际出光延时,结合闭环控制算法(如比例积分算法)动态修正触发脉冲。例如,延时输出单元通过可编程模块(分辨率0.25 ns)和固定延时模块(补偿固有误差±200 ns)生成两路光脉冲信号,将同步抖动压缩至±5 ns内。
• 温度与气压漂移:状态采集单元实时监测腔体温度和气压,通过反馈调整放电电压的幅度与相位。
3. 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
为兼顾单脉冲能量稳定性与剂量精度(如光刻剂量累积要求),需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:
• 能量分段控制:将脉冲序列分为超调段(i<g)与非超调段(i>g)。超调段采用比例积分(PI)算法计算放电高压:
\[
\text{HV}_{E_{m+1,i}} = K_{E_o} \cdot (E_{m,i} E_t) + I_{E_o} \cdot \sum (E_{m,i} E_t)
\]
非超调段引入前次脉冲误差累积项,抑制低频漂移。
• 热效应约束:放电能量 E \propto U \cdot I \cdot t 导致温升,需在目标函数中加入热阻项:
\[
F = w_1 \cdot \text{HV}_{E_{m,i}} + w_2 \cdot \text{HV}_{D_{m,i}} w_3 \cdot \text{HV}_{T_e}
\]
其中 \text{HV}_{T_e} = R_{\text{th}} \cdot \frac{U^2}{R}(R_{\text{th}}为热阻),权重系数 w_1 + w_2 + w_3 = 1。
• 遗传算法求解:将电压调节范围、斜率效率、响应速度作为约束条件,通过染色体编码和适应度函数 P = \tau \cdot F 迭代求解最优放电高压设定值,平衡能量稳定性与热管理需求。
4. 实验验证与工业意义
通过上述模型构建的仿真平台可预测不同缓冲气体配比、电源参数下的放电稳定性。例如,Ne-Xe混合气体体系的放电阈值电流提高2.1倍(从0.85 mA至1.78 mA),且气流冷却(流速>102 m/s)可抑制阳极亮斑形成,扩展辉光放电区间。该建模方法已应用于高重频(4 kHz)激光器,实现单脉冲能量波动<±1%、剂量精度>99%,为半导体光刻光源的长寿命运行提供理论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