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辐照高压电源的辐照后处理

血液辐照作为一种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,借助高压电源产生的特定能量射线,对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灭活,以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(TA GVHD)等严重并发症。而在完成血液辐照后,妥善的后处理流程对于确保血液质量、保障受血者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首先,辐照剂量的验证是后处理的关键一步。尽管高压电源在辐照过程中预设了特定的辐照剂量,但由于设备的长期使用、环境因素等影响,实际剂量可能存在偏差。通过使用剂量测量仪,对辐照后的血液样本进行剂量检测,确保其在规定的安全剂量范围内。精确的剂量验证不仅能保证辐照效果,有效灭活淋巴细胞,同时也避免因剂量过高对血液中其他有效成分造成损伤,维持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接着是对辐照后血液质量的全面检测。红细胞的功能检测尤为重要,需评估其携氧和释氧能力是否因辐照而受影响。通过检测红细胞的 ATP 含量、2,3 二磷酸甘油酸(2,3 DPG)水平等指标,判断其能量代谢和对氧亲和力的变化情况。血小板的活性也是检测重点,血小板在辐照后可能出现形态改变、聚集功能下降等问题,可采用血小板聚集试验、流式细胞术等方法,检测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完整性,确保其在受血者体内能正常发挥凝血作用。此外,血浆中的蛋白质、凝血因子等成分也需进行检测,防止辐照导致蛋白质变性、凝血因子失活,影响血液的凝固和运输功能。
在存储和运输方面,辐照后的血液需严格按照规定条件进行。血液应存储在特定温度的血库冰箱中,一般红细胞悬液保存温度为 2 6℃,血小板保存温度为 20 24℃,并持续监控存储环境的温度变化,防止温度波动对血液质量产生不良影响。在运输过程中,使用专业的血液运输箱,配备温度监测设备和缓冲材料,确保血液在运输途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避免因颠簸、温度变化等因素造成血液变质。
对辐照后血液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同样不可或缺。记录内容包括辐照时间、剂量、血液类型、检测结果以及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等。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追溯血液的整个处理过程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,还能为后续的临床输血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,保障输血治疗的安全与有效。通过严谨的辐照后处理流程,血液辐照高压电源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保障输血安全、挽救患者生命的目标。